查看原文
其他

剑桥学霸,专利7项…这位交大博导,牛气!


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十余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撰写IET系列图书(章节)1部

提交发明专利7项

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50多篇

包括期刊论文20篇

CCF 人工智能领域A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3篇

获得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奖励共计6项

包括IET Wireless Sensor System 2013年度唯一最佳论文

CCF A类会议ICCV Young Researcher Award

获得2018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腾讯犀牛鸟基金 “卓创奖”(年度唯一)

……


这些头衔与荣誉的拥有者

是一位交大的80后男神教授!

他,就是陈为




陈为,1984年8月出生,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信工程学院现代通信研究所副所长,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通信研究室副主任。并担任国际期刊IEEE Access、IET Signal Processing 编委,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物联网专委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


“平凡”的工作 不凡的成果


推导数学公式、调试计算机程序、与设备打交道,陈为把自己的生活用“平凡”定义。他自豪地说:“这一屋子的设备,几乎能够承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所有的通信功能


2013年,伦敦IET年度大会颁奖现场


高能量效率和高可靠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化压缩感知信息获取技术,这么一大串拗口的词放在一起,就是陈为的主要研究成果。这项技术可用于满足高速铁路的巨大通信安全运营需求。


2019年10月,陈为在苏州中国计算机大会


基于5G的智慧感知技术可解决海量传感器接入环境下的信息监测问题,支持高密度互联的巨型铁路物联网。“运行状态等信息监测更加精确,便可以缩短发车间距,铁路运载能力将会极大提高。”陈为讲到。同时,在更高密度的感知下,灾害预警能力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如山体滑坡、暴风雨雪、积雪厚度等要素对列车运行产生的影响,智慧运维系统都将及时通知列车,进行导向安全决策。


“只有将理论底层面的架构打通,才能做好应用”,现如今,陈为正在进一步研究结构化压缩感知物联网技术、海量机器通信随机接入技术的理论基础。



与“智慧感知”的十年之约


陈为与智慧感知的缘分,要从十年前的一堂课说起。10年前,陈为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适逢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曼纽尔·坎迪斯(Emmanuel Candès)来访,讲授了压缩感知的相关基础理论,与教授深入交流后,陈为便决定在此深耕,进入了这个“平凡”的智慧感知研究领域。


压缩感知是人工智能的信息降维技术,也是后5G通信中的可能应用技术之一。但对专攻了7年通信技术的他来说,“人工智能”是个新词汇。为了跟上进度,陈为打了一场场“游击战”。当时,剑桥大学不允许学生留宿实验室。为了抓紧做实验,他常常工作到凌晨,偷偷在沙发上睡一会儿,赶在楼管巡视之前溜出去,过一会儿再回来假装刚刚上班。


2009年,陈为在英国剑桥大学“数学桥”


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凡的生活里一点一滴的努力让他迅速成长,最终,他成功运用压缩感知技术解决了物联网中的能耗问题,提高了物联网的能量寿命,并为之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在很多科研领域已经呈现优势,但发达国家的技术体系相对完善。我国所借鉴的一些核心技术,随时面临掣肘风险。5G、物联网这些新兴技术,可能正是国家目前需要的。”海外求学的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了原创性基础技术的重要性,学成之后,陈为便立刻回国投入研究工作。



保持冷静 坐热科研的冷板凳


陈为坦言,做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理论成果一旦应用,推广起来可能也就一两年,但之前20年、30年做的大量工作,没有人知道。“多伦多大学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教授早就提出了深度学习理论,2019年获得图灵奖时已经70多岁了。让别人理解基础技术的价值,是一件挺困难的事。即便如此,也一定要坚持下去。”陈为认为。


在陈为看来,智慧感知这门新兴学科,只有少数人掌握最尖端的技术,其他学者往往是跟风研究。“大咖们发表出来的成果都是过去式,一味跟随就会一直落后。坐上科研这张冷板凳,就要始终保持冷静,不断思考如何使自己更加先进。”


2019年,陈为在美国IEEE VTC国际会议


团队带头人、中国高铁GSM-R首席专家钟章队常常也叮嘱团队成员们,做科研就要回归到科研的本质和初心,踏踏实实把东西做出来,要有长远规划,不要寻求短期可兑现的利益。“这个冷板凳,我们不光要坐扎实,还要坐‘热’了。”陈为笑着说到。


关于未来,陈为的愿望很“简单”。“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尽快实现每平方公里百万级的设备接入量,提高轨道交通智能化水平,助力川藏线建设。”





十年前,勇于挑战,邂逅智慧感知研究领域

十年间,坚持科研,不断完善理论

未来,不忘初心,期待川藏线轨道交通以捷报相传


坚守初心 年轻有为

和通通一起 向陈为教授学习

争做优秀交大人!


官微送福利啦!

快来点击下方蓝字链接接收官微的礼品吧


官微福利贴



小微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 出品——

来源 | 科技日报 刘若涵

排版 | 侯  越 张佳雲

本期编辑 | 娜孜叶


责任编辑 | 龚家琦 郑一铭 李嘉仪


为教授点666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